乾隆:大清?朕的大清呢? 第三百四十四章、都有出路,都有机会。(2/2)

    剩下的这位则是出自广州番禺张氏张维屏。

    张维屏,字子树,广东番禺人。

    三人都是二十岁左右,接受过完整的“新学教育”的年轻人。

    和杜如松、吴信中等人天然就尿不到一路去。

    这“中华奋进会”,按现在的说法,也是个相当激进的“极右翼学生组织”。

    主张自然也是朱皇帝那一套,而且明显更加激进。

    关天培眉头紧锁,说道:“子霖兄,这上头让咱们成立新学培训学校吸纳三十岁以上的士子,现在被人横插一脚.”

    “无妨,上头无非是要让那些三十岁以上的读书人有条出路,同时又能壮大新学,仅此而已。”陶澍说道,“咱们办这培训学校本就有带动民间资金进入的目的,现在只不过是有人先办了而已。”

    “但是办这学校的是“民主共和研究会”的吴望海孙闻等人,会不会.”张维屏面带忧色的说道。

    “屁股决定脑袋,等那些从新式学校走出来的学生们需要依靠新学谋生的时候,他们之中的大部分人自然会为自己的屁股发声。”陶澍说道。

    关天培微微一笑,道:“他们“民主共和研究会”也就只有十八人,号称十八罗汉,但其实比较活跃的也就是吴望海、孙闻等寥寥三四个人而已,如果不是吴望海那嘶有钱,他们这个“民主共和研究会”的牌子怕是一天都挂不下去。他们要办学校肯定要去各大学校招人去当老师的,那好啊,咱们动员咱们的人去兰详当老师去,嘿嘿”

    “借鸡生蛋!好计谋!”

    陶澍和张维屏两人顿时眼前一亮,抚掌称善。

    民主共和研究会只有十八罗汉。

    但中华奋进会可是有上千名会员的。

    而且都是在黄埔大学城相当活跃的大学生。

    所以.

    动员中华奋进会的人去兰详当老师。

    学校是你办的。

    但洗脑的人.呃,老师是我的人。

    一举两得。

    中都,北城天子别院。

    会客厅内。

    隶属于大明皇室财团的新中华教育集团的总经理卢继业正在拿着一份报表,对朱道桦说道。

    “陛下,截止1月底,我们一共招收了15000名专科学员,分别属于纺织、钢铁、造船、化学、建筑、制药、农业、采矿、金融、商业、瓷器、畜牧、机械等行业,另外还招收到了一些英语、法律、会计、医师等专科的学生。”

    “一万五千人?招生顺利吗?”

    朱道桦问道。

    “顺利,那些过了年龄的士子许多人都选择来考专科了。”

    朱道桦点了点头。

    现在大明朝资本主义发展遇到了人才的平静。

    如果只是靠黄埔大学城、中都大学城、上海的新式大学等寥寥几所学校培训,得培训到猴年马月去。

    这是远远无法满足市场需要的。

    因此。

    速成性质的专科培训就就成为必须的选择了。

    “看来这科举规定年龄上限的好处还真是挺多的啊。”朱皇帝笑了笑,然后又看向了一旁的锦衣卫都指挥使龚逐满。

    “那个兰详,招了多少人?”

    “有快一千人,另外,那个吴望海的背景查清楚了,他既可能是前清的福建靖海侯的后代。”

    “难怪这么有钱呢。”朱皇帝点了点头。

    “皇上,要不要.”龚逐满做了一个杀头的手势。

    虽然说,朱皇帝肯定是讲礼的。

    但他要取一个人的性命。

    肯定易如反掌。

    “用不着用不着,只是个小人物。”朱道桦摆摆手,“继续监控就是了,这做过前清的贵族的人物这么多,难道还能一个个去杀。”

    “那民主共和研究会呢?”

    朱皇帝皱起了眉头。

    光是这个研究会,朱皇帝是不放在心上的。

    大学生嘛。

    有点另类的,中二的,太正常了。

    朱皇帝不至于这点胸襟都没有。

    但是

    让人担心的是。

    那里面居然有个人姓孙名闻字钟山,还是个学医的。

    真是叫人不放心啊!

    “吴先生,还是挺多人报名的,一千人很快就招齐了。”

    此时让朱皇帝很是有点不放心,甚至都想要派遣锦衣卫来检查一下这位孙闻的成色的孙闻孙钟山同学,此时恭敬的站在吴大君子的面前汇报工作。

    吴大君子眼睛都迷成一条线了。

    一千人。

    学费三百。

    就是三万块钱。

    办这个学院花费的前期成本一万块钱,再加上招募二十名老师,一年一期的工钱大概也要一万。

    也就是说。

    即使是覆盖了前期的投资。

    第一期招生。

    不但办本钱都赚回来了。

    还净赚一万!

    日后每一期,纯利都有两万!

    这做教育。

    简直要比做报纸,卖广告赚钱多了!!

    “招齐了就好,老师的情况怎么样?”

    “老师来报名当老师的,许多是中华奋进会的人。”

    说到这里。

    孙闻的脸色就有些不太好看了。

    他的这个民主共和研究会,应者寥寥。

    但是那个中华奋进会,进去还有门槛。

    即便如此。

    也有不少大学生都相当向往。

    民主共和,现在在大明朝可没什么市场。

    毕竟现在的大明朝那么牛逼,可不会遭遇什么后世的百年国耻。

    在这种情况下。

    也就不存在什么救亡图存的迫切性了。

    而且现在大明朝的扩张其实并没有带来许多人现象中的穷兵黩武拖垮朝廷财政的事。

    这一方面当然是大明朝的财政和历代王朝都不一样,大明朝是建立在工商业繁荣的基础上的准工业化国家。

    有大明皇家银行作为中央银行。

    有许多的金融手段、财政手段确保自己的财政健康。

    另外一方面。

    当然是因为大明朝的扩张,事实上给工商业阶级和广大农民都带来了好处——虽然农民们移民出去未必是自愿的,但是却也确确实实的提供了一条还算可以的出路。

    “无妨,无妨他们想要影响我们,我们也可以影响他们。”

    吴信中嘴巴里面说着。

    心里却乐开了花了。

    有心人都知道,中华奋进会背后肯定是皇帝。

    是皇帝为了扶持新学的学子逐步进入朝堂做的准备。

    日后的朝堂格局肯定会变成新旧两派的对立,而不是现在什么粤党、湘党之间的争权夺利——以地域报团的党派,肯定是会被扫除的。

    吴信中心里可是有做官的心思的。

    科举不行

    说不定.

    通过选举也能做官?

    靠近中华奋进会,对吴信中而言,也是一个机会。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