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一章 监军太监方正化(3/4)

停顿了一下,他又接着问道:“依你们看,这郭大靖能不能成为朝廷可信赖的武将呢?”

蒋宝和与沈宗贵被调回京师后,境遇并不是很好。崇祯在铲除宦官集团的同时,也削弱了东厂和锦衣卫,并进行了大换血。

现在的锦衣卫指挥使是骆养性,思想倾向于东林党,这恐怕是他能上任的主要原因。

崇祯把自己眼睛搞瞎,耳朵搞聋,还真把那些慷慨陈辞、道貌岸然的文官当成了正人君子。就这智商,简直可笑。

对于方正化的提高,蒋宝和与沈宗贵不知如何回答。确实,郭大靖没给他们留下什么好印象,可听方正化话中的意思,朝廷明显有拉拢之意。

要是给郭大靖编造罪名,等方正化与郭大靖接触后,发现不是那么回事,这可是大罪。

要知道,东厂和锦衣卫已经势微,再不复魏忠贤在世时的威风,令人谈虎色变。

所以嘛,这话是斟酌着讲,模棱两可,先不着急作出结论,等着看方正化的态度再说。

“回方公公,这个郭大靖吧,与建虏仇深似海,一门心思地打仗厮杀。”蒋宝和开口说道:“要说别的吧,就是对手下很好,不管是士兵,还是老百姓。”

沈宗贵得了提示,也顺着这话茬说道:“郭大靖也是下苦人,九死一生从建虏那边逃出来。全家死得就剩他一个了,打起仗来不要命。”

只说别的方面,不涉及到是否忠于朝廷。

沈宗贵二人有些避重就轻,但也有情可原,这事儿谁敢保证呢?兴许表面是大忠臣,背地里想着谋叛造反呢!

方正化微微颌首,也不再追问。

二人的回答,他也理解。毕竟呆的时间很短,与郭大靖也没有深入了解。何况,人心隔肚皮,谁也不知道别人心里想的什么。

郭大靖是否忠君,是否忠于朝廷,方正化也只有通过观察和试探才能确定。而且,这可能不会是短期就能达到的目的。

当然,方正化监军金州,也并不是为郭大靖一人来的。最重要的职责,还是监视东江镇,监督毛文龙,避免东江镇更加地不受节制。

除了郭大靖,还要考察陈继盛、李维鸾、尚可喜等东江诸将,看他们眼中是否只有毛文龙。

要说到方正化,在历史上也是留下名字的宦官,死于李自成的义军。后来建旌忠祠祀诸死难者,以王承恩为正祀,方正化等附祀。

作为死于国难的宦官,方正化比那些平日满口忠义,临事屈膝投降的文官,要强得太多。

但对于郭大靖来说,误国的忠臣也并不值得他崇敬钦佩。即便他知道方正化的历史事迹,也不会改变他的计划和行动,以及对皇帝和朝廷的印象和态度。

因为,不仅是毛文龙反感文官监军,郭大靖更在其上,对任何形式的监军都很厌恶。

读了几本兵书便夸夸其谈,自以为孙武在世,能够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文官;以所谓知兵便被皇帝派遣的太监,指手划脚,胡乱指挥。

多少战役都毁在这帮监军的家伙手里,明末就有太监高起潜、监军张若麒等瞎指挥,导致明军的惨败。

所以,听到有监军太监要到金州,郭大靖便率先开溜。在广鹿岛是没办法,得和赵光等人周旋。在金州嘛,自有陈继盛在前挡着。

而就在方正化等人乘船驶入旅顺港时,郭大靖刚刚送走了林家的船队,返回刚刚修盖好的宅院。

这一片宅院都是留给军官眷属住的,为了免得争议,大小都修盖得差不多。只不过,郭大靖的职级摆在那儿,宅院要大上不少,内部也由藤野英进行了改造。

“估计着竣工的时间,我提前给秀姐送了信,估计也就这两天便能到了。喏,这是正房,我住在厢房。”

藤野英领着郭大靖参观了宅院,并告诉他这个消息,表示自己没有私心,且很尊重阿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