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8章 终结者——赵匡胤3(1/4)

三,收其精兵

这其中最典型的就是两次“杯酒释兵权”,前文有过详细介绍,不再赘述。

1,尽收天下精兵

960年5月,赵匡胤下诏,殿前司和侍卫司要对禁军进行严格筛选,将骁勇者升为上军,由此打造了一支精锐中的精锐;地方郡县则要把地方军队分批送到京师,名义上是换防填补禁军的空缺,实际则是将地方部队中的精锐力量留在中央,而把老弱病残孕打发回地方。京师当然无法供养一支数量如此庞大的军队,所以赵匡胤让地方军队回到地方训练,等练成之后再送回京师。

于是史籍记载,“犷悍之士皆隶禁籍矣”,天下骁勇全部被吸收进中央禁军序列了。

随后,赵匡胤又设置了“更戍法”,也就是中央禁军进驻地方,地方军队互相换防。其实唐朝时候就已经有这种操作了,这不算赵匡胤的原创,而是一种改进,比如增加换防的人数、调整换防的频率和地点等。这样一来,地方藩镇就失去了所谓的“嫡系部队”,地方军队不再是藩镇军阀的私人武装。

一年后的961年5月,赵匡胤再次下诏对禁军和地方军队进行精挑细选,筛选精锐部队,裁汰老弱病残。

到了962年11月,赵匡胤在西郊举行了一次阅兵,望着无边无际兵强马壮的军队,赵匡胤难掩心中喜悦,无比欣慰地对左右说道:“自后晋以来,禁军数量始终维持在十万以上,然而他们却都是滥竽充数,真正能用的寥寥无几。朕一个一个地筛选,尽去老弱病残,取其精华,又加以严格训练,现在他们是天下最强精锐了!”

2,禁牙兵

乾德四年7月,赵匡胤下诏,“禁将帅取军中精卒为牙兵”。本书开头就介绍了唐朝以来的牙兵制度,最为着名的就是徐州牙兵,他们是五代乱局的暖场演员。牙兵,亦作“衙兵”,简单来说就是地方藩镇的私人武装。赵匡胤在收天下精兵的同时,以行政命令的方式打压了藩镇将帅们的私人武装势力,使得中央与地方的军事实力进一步拉开距离。

只许天子置禁军,不准藩镇蓄牙兵。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