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集 王母娘娘(2/3)

周穆王饮罢琼浆玉液,爱慕王母之情不可遏制,遂驱八骏马车升于弇山,纪其遇仙事迹于弇山之石,并铭题曰“西王母之山”。恍如今日藏族青年对歌场景,令人无限唏嘘。

《穆天子传》后,《列子》也记载此段浪漫人神之恋,两书前后呼应,坐实此段令人神往传奇。后至唐代《仙传拾遗》,说西王母降临周穆王宫殿,两人双双升入云端,成仙而去。《太平广记》亦说穆王成仙,与西王母最终成就眷属,或是情人。

历史真相:若果然如此,那也就没玉皇大帝什么事了。但至汉朝之时,武帝独尊儒术,儒士们觉得人神之恋终属不伦,于是便给西王母择配一位对等神灵夫君,号为东王公。后来佛教传入东土,轮回说大行其道,于是也便有人认为,东王公其实就是周穆王转世。在汉族民间,甚至便称西王母为王母娘娘,彻底改变神话品格,使其绽放出一个庸常亲切面容。民间却又不认可东王公此一虚无形象,便将此可爱亲切女性大神王母娘娘改嫁,从东王公怀里抢出,再塞给玉皇大帝。此谓是王母娘娘仙话起点,也是西王母神话终结。

考之古籍,西王母名称,最早是指位于西方原始部落。

《尔雅·释地》:觚竹、北户、西王母、日下,谓之四荒。

郭璞注:觚竹在北,北户在南,西王母在西,日下在东,皆四方昏荒之国次四者。

《汉书·地理志下》:金城郡临羌县,西北至塞外,有西王母石室。

可见西王母最早是部落名称,也可指代部落首领。部落具体位置,向有多种说法,较常见说法是在昆仑山附近。

早期《山海经》多次提到西王母,载其司掌灾害与瘟疫,是一位瘟神。又谓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蓬发戴胜,是半人半兽形象。从此描述,可知西王母部落是以兽皮为衣、兽骨为饰,穴居山洞。豹尾虎齿,则可能说其部落以此为图腾,中国谓之豹,越人谓之貘。

《尔雅·释兽》:貘,白豹。

如此可知,《穆天子传》中所述西膜,亦即西王母。因母为貘之音相同,字亦通假。

到至汉代,西王母形象从半人半兽,变为白发老妪。

司马相如:皓然白首戴胜而穴处兮,亦幸有三足鸟为之使。

《淮南子·览冥》:西老折胜,黄神啸吟。

汉武帝之后,西王母从白发老妪变成绝代佳妇,也就是后世常见西王母形象。

随着嫦娥奔月等传说形成,西王母又变成长生不老药掌管者,对人类掌控权势大增。

西王母既然升格为女神,于是便有丈夫,甚至再有孩子,理所当然。其原配丈夫叫东王公,完全是按照西王母对偶制造出来。

《神异经·东荒经》:东荒山中,有大石室,东王公居焉。长一丈,头发皓白,人形鸟面而虎尾,载一黑熊左右顾望,恒与一王女投壶。

形象怪异至极!

历史真相:王母娘娘形象变化,人设迥异,实与其历史各阶段身份定位息息相关,不难理解。早期西王母乃为部落首领,之所以形象凶厉,是为保护部民安全;而后成为执掌长生吉神,乃成慈祥老妪。但既然执掌长生,怎会老迈?故又化为年轻美丽不老女神。

然而及至《牛郎织女》传说,王母复又化为凶蛮自私恶妇,也甚令人意外。

千百年来,每当七夕,文人骚客无不为牛郎、织女宿命叹息,并对悲剧始作俑者王母娘娘深表不满。正是这位王母娘娘,不但下令将织女捉回天庭,还亲手拔下头顶银簪,画出一道滔滔银河,将牛郎挡在天庭之外。

无独有偶,在另一个民间故事里,王母娘娘所生七仙女也曾思凡下界,却在洗澡时被董永偷走内衣,飞腾不得,无奈留在人世,从此过上男耕女织生活。王母娘娘气急败坏,派人将女儿救回天庭,然后银簪一划,将拐骗人口嫌疑人董永挡在银河系之外。

还有神话传说《宝莲灯》,后被改编成戏曲《劈山救母》,也出现王母娘娘黑史。《酉阳杂俎》中曾记西王母姓杨名回,乃是东王公之妻,编剧于是自行深挖脑洞,给王母娘娘设定一个杨姓娘家。于是王母便又成为三圣母及二郎神杨戬姑妈,刘沉香的表外婆。

《宝莲灯》剧情:王母娘家侄女三圣母离家出走,躲进华山,被一介寒儒刘彦昌拐骗怀孕,诞下私生子,取名刘沉香。王母娘娘以为仙凡成婚,门第不合,照例震怒,便令三圣母亲哥杨戬下凡,将其捉拿归案,镇压在华山之下,引出后面沉香劈山救母故事。

据以上系列神话所叙,则王母娘娘果然如此可恨?其实不然。经过追根溯源,需知《牛郎织女》、《天仙配》及《劈山救母》三个故事版本,全部成型于明清;而这三个故事原始文本中,并无一字提到王母娘娘。比如织女故事,出于南朝成书之《荆楚岁时记》。

原文记载: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年年织杼役,织成云锦天衣。天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纴。天帝怒,责令归河东。唯每年七月七日夜,渡河一会。

若依此论,则较之民间版《牛郎织女》更加合情合理。因为牛郎本来便是天上牵牛星,亦是天宫体制内神职人员,与织女星婚配,也是奉旨成婚,门当户对。而狠心拆散牛郎织女者,不是丈母娘西王母,而是天帝。但拆散二人理由冠冕堂皇,并非无理。因女儿贪恋夫妻家居生活,影响纺织正业,是谓渎职,其罪不小。因此天帝制定严格考勤制度,只许女儿每年七月七日使用一天探亲假。虽然稍显严苛,倒也无可厚非。

至汉朝时,有人曾著《神异经》,记载大量修仙玄幻故事,内容大抵荒诞不经,旧题汉武帝时东方朔所作。其中记载西王母情事,便完全颠覆王母娘娘在民间传说中恶丈母形象。其《中荒经篇》有文,记载王母之事。

原文记载:昆仑之山,有铜柱焉,其高入天,所谓天柱也。围三千里,周围如削。下有石室,方百丈,仙人九府治之。上有大鸟,名曰希有,南向,张左翼覆东王公,右翼覆西王母。背上小处无羽,一万九千里。西王母岁登翼,上会东王公也。

如此说来,倒是西王母每年攀登一次鸟翅,爬到鸟背皮癣坑里坐定,等待东王公从另一侧上来,幽会一番。西王母与东王公相会于大鸟之背,便与鹊桥会十分相似。

牛郎织女相会,是因天河每年七月七日适逢一次枯水期,并不需要喜鹊搭成天桥。而真正需要爬上鸟背,一年相会情郎一次之悲情主角,却正是西王母!也正因有其与东王公一年一会,方至有许多关于王母亲生女儿记载,留于人间后世。

晋葛洪《神仙传》:太真夫人,王母之小女也。年可十六七,名婉,字罗敷。

南朝陶弘景《真灵位业图》:右英夫人,阿母(王母)第十三女。紫微左宫王夫人,讳清娥,字愈音,阿母第二十六女也。

唐杜光庭《墉城集仙录》:瑶姬,西王母之女,称云华夫人。

可见王母娘娘所生女儿,有如此之多!

但最终结局,因世间历代儒生作祟,西王母并未与东王公成为永久夫妻。

根据历代儒生所撰轶闻野史,王母娘娘先后得遇周穆王、燕昭王、汉武帝,乃至宋徽宗等人间帝王,皆有颇为暧昧交往。王母多情,皆是世间儒生为媒,乱点鸳鸯谱所致。

至宋代以后,王母方才终于停止滥情,嫁与昊天金阙玉皇大帝,被封为正宫皇后,坐镇瑶池,母仪三界。只因此前私生女众多,为维护仙家血统,并渐渐演化成凶恶丈母娘形象。

而西王母之前夫东王公,则随着上古神话信仰没落,渐渐淡出世人视野。只有少数道教典籍,尚还会收入东王公名字,但对其与王母曾有婚史,皆都遮遮掩掩,甚至隐讳不提。

但东汉有个道士名叫郭宪,曾著《汉武洞冥记》一书,却将西王母与东王公吵架反目,直至离婚分手秘事抖落出来。

原文记载:昔西王母乘灵光辇,适东王公之舍;弃其马游於芝田,乃食芝田之草。东王公怒,弃马於清津天岸。

此说起源,出自东方朔上汉武帝奏疏。说西王母乘坐香车,登门去访前夫东王公,但因忘拴住驾车天马,致将东王公芝田中仙草吃光。东王公本来便对西王母移情别恋玉皇大帝耿耿于怀,于是借题发挥,怒形于色,将天马撵走,弃于清津天岸。王母娘娘赌气,二人就此分手,再无联系。说其再无联系,是因自此之后,再不见关于东王公任何记载。

直到元代无名氏所著《三教搜神大全》,方才揭开就中分手内幕,暴露失联真相。

其文载曰:东皇公号日元阳父。考之仙经,或号东王公,或号青童君,或号方诸君,或号青提君。名号虽殊,即一东华也。圣朝至元六年正月某日,上尊号曰:东华紫府少阳帝君。

由此迷案揭晓,原来东王公并未凭空消失,而是经过改名换姓,并升为东华帝君!

关于西王母以往由来之事,始末根由之变,基本如此,无须赘述。

关于西王母娘家血亲,历代神话及民间传说皆甚了了,但有一人众所周知,不得不提。因适才说到刘沉香劈山救母,此人便不得不说,乃是王母内侄,二郎神杨戬。

杨戬俗称二郎神,昵称杨二郎,尊号清源妙道真君,或曰二郎显圣真君。

二郎神信仰起于唐代,两宋时期信仰大盛,终被纳入国家祭祀,并载入史册。

民间更加极崇二郎,其后更敷演出“担山赶日、劈山救母、弹打双凤、梅山结义”传说,又因《西游记》及《封神演义》渲染,便即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尤其在《封神演义》书中,杨戬是以主角身份出现,所占回目极多,形象愈加丰满,以至成为后世永久定位。在此书中,杨戬出于玉虚宫门下,师从玉鼎真人,助周伐纣,屡在危难之中独撑大局。又颇具智谋,人缘极佳,最终肉身成圣,受封清源妙道真君。

二郎神人物形象,出于宗教典籍《二郎宝卷》、《惠民大帝解厄新忏》、《祈祥品经》,文学作品《西游记》、《封神演义》、《聊斋志异》,以及各类神话传说。外表为三眼少年,容貌俊秀、身佩三尖两刃刀,更有梅山六兄弟及神犬神鹰追随,神通广大、变化多端。在中国古代传说和民间俗神信仰中,不仅神威显赫、善猎能战,而且正直仁义、为民除害、显圣护民。但无论哪个来源,均说其为独子,并未提及其有长兄。

至于因何称为二郎,传谓其生母尊天为大,故号独子为二郎。此说乃系民间衍变,不足采信。实则二郎神由来,与杨戬无甚关系,而是出于李二郎、赵二郎、杨二郎三个传说。

在中国民间俗神信仰中,二郎神影响相当广泛。自古以来,多以四川灌口为二郎崇祀正宗,有都江堰岷江东岸二郎庙为证。四川民间对二郎神崇拜也最兴盛,凡驱傩逐疫、降妖镇宅、整治水患、节令赛会等民俗行为,莫不搬请二郎。有关二郎大量传说,被编入多种戏剧,甚至影响山川地名。然而要问这位二郎神究竟何姓何名,却又是重重迷雾,难以言明。

以灌口二郎庙为例,种种异说在此就有集中反映。按《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记载,此庙应为道观,所奉二郎神乃是宋真宗敕封赵昱,圣号清源妙道真君,俗称赵二郎。

但赵二郎乃是文官,庙中二郎神塑像却是顶盔戴甲、粉面无须青年郎君,便不相符。又额上多生一只竖目,手执三尖两刃刀,皂靴前还有一条神犬,一看便知是杨戬。

更令人惊奇者,庙中殿阁廊庑所题匾额楹联,及壁嵌碑文石刻,都毫无例外,将二郎神当作先秦蜀郡守李冰之子李二郎赞颂。

一个二郎神,道经证为赵昱,塑像貌是杨戬,碑文颂为李二。一庙三神,却为何故?倘若请教庙祝,也是含糊其辞,更无确答。于是剥茧抽丝,分别推论。

先说李二郎,以及皇帝敕封。秦蜀郡守李冰在任,领导民众建成都江堰。次子李二郎协助父亲,凿离堆、开二江,立有不世大功,故被民众作为神灵奉祀。

《宋会要·仁宗嘉佑八年》:神即李冰次子。

南宋朱熹:蜀中灌口二郎神,当时是李冰因开离堆有功立庙。今来许多灵怪,乃是他第二儿子。

南宋范成大:崇德庙在永康军城西门外山上,秦太守李冰父子庙食处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